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白陽法藏

修道章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2364   评论:0

修道章


心性與做法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有人性才有活性,有活性才是有機體,過去師徒傳授是心法多於做法(因命固本位),如今前後之傳承是作法多於心法(因本位固命)。之所以要讓人性復活,然人性自如運轉的重點,有人性才有活性,活性才是有機體。過去師徒傳授心法的時候,是心法多於做法,因命固本位,如今前後之傳承,做法多於心法,是因本位固命,因命固本位與本位固命差別在哪?


一個是因有命才有位,一個是有位而執著,而標榜,而裝飾這個名,所以你們要了解體用並行合一,有體一定會有用,有用一定會有體,而這個體存在著要如何去用它?而這個體存在著要如何去鞏固它?而不是你先把體放旁邊,只是想著我要如何去作用,去運用,來自欺欺人,我這個體叫做實體,我這個體叫做本體。


有句話說,有心法也要有做法,為什麼?因為從過去到現在,辦道人員似乎理論多於實踐行動。而理論是論得越來越玄,越來越深,越來越高不可測,但是行動上卻沒有實踐,沒有實踐個結果出來。所以才說,有心法也要有做法。但是現在您們有作法,是什麼作法?是經驗多於智慧,還是智慧多於經驗?因此,會讀經典也要會用經典,不要腦筋靈活卻用心不深。



明心見性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明心見性,其實就是從你自己開始,當你明白自己的本性,你就能看到眾生的佛性,你會替眾生著想,你肯為眾生服務,你會去想我能為  上帝做些什麼?


當你把自我往前拋開時,你明心見性的境界就會越高,不必幻想明心見性究竟是如何的神通,一切的神通都比不上你看的見自己來的重要。所以,一個清口人才決不能追逐尋求奇怪或數流動靜。


在自己本位上做的好,站的穩,你未來才有路可以走。明心見性是個名詞,修持不外乎平日敬慎,時省時懺,對自我嚴,凡事審明,用力之久自然明心見性。



心靈世紀與心靈生活是什麼模式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心靈生活有分層次:一者是改善生活的方式,一者是領悟生活的目的。兩者兼而行之,可以提昇心境,可以解脫自在,特別的是:留意我未曾留意的,體驗我未曾體驗的,心靈生活即初步如此。


一個人如果要反省自己的缺點,會因為他已經知道的來反省,若從來不知道的地方,則無從反省,這是反省中的盲點,故有同修,有前輩可以互相做個提升,勉勵,更有助益於心靈的提昇。



生死的問題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死亡是一件嚴肅的事情,所以許多聖佛來到人間,特別以趣味的方式結束人生。在過去,佛教上有記載,很多阿羅漢境界的修行者,都已坐化的方式結束生命,我們想想,坐化的方式,這個肉體還要別人幫他處理,他自己就先處理了,自己運用自己的修持力量,放一把三昧真火,燒的乾乾淨淨,留下來的只有他這一生的行跡事例,這樣是不是很瀟灑呢?


在世時能心安,臨死時才能心安。壽終正寢往往布施修行者嚮往的死亡方式,為什麼?因為雖為聖賢君子,不免犯錯,所以其死亡方式,更是最好的贖罪方法。與其有太多要交代的事,何不想想現在就開始來一件一件的做呢?


想在生命結束前鼓勵道歉,感恩前輩,有錯向同修懺悔,倒不如把握現在時光,是不是更有充裕的時間,從容的來做呢?臨終前想如何其實都是奢望,像即將散去的雲朵,接近黑暗的太陽,真正能交代,能做的,其實未必能做。


所以生命一切重大之事,最好在把握光陰時認真做,而臨終前的一點時光呢?寂靜的享受獨處的滋味,體驗造化生命的可貴,如此安排不是比較妥當嗎?


人生就是忙碌連串的結合,而生與死只不過是銜接每一個片段之流通關鍵處而已。以大千世界的眼光來看,生死如日出日落,習慣了就不再那麼執著了,認清了就不再那麼恐懼了;然而生死之門瞬間通過,最重要的是通過生死之門後往何處去呢?有什麼目標呢?還要做些什麼?


耶穌在事前就知道  上帝要祂怎麼樣個死法,所以,由聖經中可見  耶穌當時的心境是十分的複雜。所以不必切求預知死的日期與方式,預知更容易恐懼。而坦然與瀟灑面對,或許來不及說最後一句話;倘若這一生中盡力去說,盡力去做的話,這最後一句話就不那麼重要了。



如何觀心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這是最需要個人去體會,也是最奧妙的地方。聖人也是由不斷的觀心,漸漸的察覺到自己的心念動向,這是一種工夫而非知識,不是講一講就能偶做得到的。只要你學會反省,或許從你現在反省到剛剛的錯誤,漸漸的反省到幾天前,幾個月前,幾年前,由你現在知道這邊錯了,在順著這個軌道一直發現到,也許你在車站出發時就錯了,由這種反省開始做起。


譬如說:你跟一個人有很大的誤會存在,有你們之間刻薄的言語,你做了反省,不該這麼說,再反省到你會怎麼說,,是因為你心中所存在的厭惡,你再反省到你的厭惡來自過去的誤會,再反省到也許是之前的觀念。這麼一直追溯下去,有反省來入手,自然能到觀心的工夫,落實的方法。



心中的奴性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由於道場中,有許多不是很正確的引導,導致沒有究竟的解脫,執著在解脫上,越執著越多牽絆更多,沒有究竟的昇華,耽戀在昇華上,所以蘊積更厚。


有沒有感覺到,我越是厭惡我這個業種子,就越浮上表面來;有沒有發現到,我越是覺得我自己醜,鏡子裡面的那一個人就越醜,這是為什麼?

這是人性中的一種奴性。而能夠讓這一個奴性漸漸的轉變或者消失,只有兩種方法:就是信跟愛;相信與仁愛。



靈體如何淨化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(一)


修道人不要亂丟垃圾,因為你長期的累積,不能夠得到排解的當中,不是你自己有辦法去創造出來的,而是你的靈體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排斥,你掙扎的越大,衝突越大,矛盾越大,就越有可能製造垃圾(情緒化)。那你想一個修道人,他應該有那麼多的衝突矛盾掙扎嗎?那他會製造很多垃圾嗎?


這個垃圾的比喻,意思是說一個靈體在不斷的淨化當中,他會有這種製造垃圾的過程,但是等到他沒有垃圾的時候,等到他真的淨化的時候,他才能夠成佛,而不是要成佛的人故意安排製造垃圾。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(二)


要面對你所厭惡的人,因為他們都是你的一部分;要寬容你所討厭的人,因為你是  上帝的其中一面。在  上帝將人類逐出伊甸園時,不是  上帝的懲罰,也不是  上帝故意創造善惡之樹,而是人的心,本來就需要治理,本來就需要調整。


這一輩子,你最難以面對的人,你如果再逃避;下一輩子,你會再經歷,再遇到同樣的人,同樣的事,因為你沒有轉移它,沒有改變它。這一輩子的錯誤,如果你沒有覺醒,下一次會再犯相同的錯誤,因為你沒有從錯誤當中去覺醒,生發智慧。不要去羨慕比我尊貴者,比我聖潔者;也不要去看輕比我卑賤這,比我愚癡者,因為你們都是  上帝的分靈。


尊貴的人,在人世間,他得學習如何謙卑;

聖潔的人,在人世間,他得要學習如何淨化污穢;

卑賤的人,得要學習如何自我提昇;

愚癡的人,得要學習如何自我發現。


你也都是這些角色當中的一部分,你的本我,靈體的層次,需要不斷進化,不斷提昇,所以你才來人世間學習,經歷。有可能,一個我投胎做人世間的皇帝,另一個我缺投胎做人世間的乞丐,因為他必須在這些環境當中去學習,去經驗;


我有可能投胎為一個博學多聞的人,另一個我可能是一個不識一字的文盲,但他們都是在經歷人世間的一切。所以不要看輕任何人,也不要嫉妒任何人,因為他就是我的一部分;但是我都必須與他們學習,與他們相互扶持,如此,這個我才會越來越圓滿,光明。



如何將心中污穢去除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當你懂得這些道理的時候,就不能推卻一個辦道人員該負的責任,過去的迷惘,迷惑,迷失,從今開始你明白,你願意承擔,這樣就夠了,不必再過去的錯誤上有太深的執著,來造成自己的自卑與修道的障礙。心念的起伏,不是一味的壓抑就可以得到解決。


心的起伏,看重的是你如何在聖事上生心。當你全心在辦一件道務事,你會忘記你心裡曾有的污穢;當你人之在渡一個人,你的腦後中,絕對沒有半點自私的想法,修道人就是藉由這一點一滴的道務事,本份事,慢慢去平服,降伏與淨化自己內在的不光明。


相信你聽過,黑暗不是真正的黑暗,只要點了一盞等,他就光明了,你只要努力點了你心中那盞明燈,你有怎麼會自卑你心中的黑暗呢?時時點亮明燈,不會有黑暗的存在;時時涵養大愛,不會有自私的行為。



如何生發祥和之氣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一個人的面相,代表這個人的心相,今後你們要努力改變你們的面相,也就是轉化自己的心相,從你們的面相當中,還帶有許多兇狠之氣,這些你們要努力去化掉,如果化不掉,那麼便無法為此地帶來和平。引導道親,不要用什麼入道的角度來限制,任何信仰都可以是入道的機會。


一個人的相信,并不在於某些文字,就算不信輪迴,也必定相信永生。如果你用某種角度來引導道親,或是以你認為的角度來成全道親,遇到困難,你就會覺得是永遠的瓶頸。不要祈求你的任務相當於你的力量,你要求你的力量相當於你的任務。


每個人都有力量,力量的啟發來自於你對道的相信,來自於你想要犧牲奉獻的心;若你心靈不能找到平衡點,你永遠無法取得外在的力量。你若能讓道親在你身上看到平安,道親必定相信真理無所不在;你若能讓道親在你身上看到祥和,道親必定相信你修的道是真的。


不要問修道是什麼,應該要問我修道的心是什麼?一切的結果,沒有人能夠為你論斷,仙佛所說的話,是給願意改變的人,作為信受奉行的根據。若之想混一口飯吃,任何道中的資源,都會是你累積罪惡的根據。各自的前程要各自把握,只要能把握開荒的宗旨,掌握你修道的存心,做你該做的事,絕不碰觸你不該做的事,那成功就有希望。



什麼是天性的教育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就是只有身教才能夠以德行感召。今天,如果你前輩者站著,你不敢坐著;前輩者做一天,你不敢只做半天;前輩者奔波勞碌著,你不敢安逸享樂著,你有真的這樣子去做,你的後學會不問你冷熱,不管你死活嗎?


由於你真的這樣做,你不這樣做心不安,你從前人先賢的典範上,聖經經典的教誨上,別人的提醒上,你知道自己該怎麼做,而你也做一部活生生的經典,自然你的道親,你的後學,他們天性也會被引發出來,他們不這麼做也就心不安。



如何聽到上天說話的方法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學到怎麼跟上天來交談,來聽到上天對你說的話。聽到上天說話的方法,基本上有三種:


第一是深思維

第二是看經典,看書,寫文章。

第三是從別人的話當中聽到  上帝的聲音。


有一句話說的很好:要喜愛他人的批評,無論善意的或惡意的,都是提醒你。這三種方法,也許你們有的人還沒有開始做,也可能你開始做了,但你還不知道學會怎麼做,大家就一起來學學看。



一個人的身上如何有道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一個人的身上有道,有至誠,是從他明白什麼叫做善而來開始的,這個善就是本性的來流露。到沒有權謀,只是本性的流露而已。你這的覺得這樣好,你也知道這個好才合乎自性,所以你照這樣說,照這樣做,而不是你為了有所目的來這樣說,這樣做。如果你真的明白什麼是合乎自性,本性的,用這樣來至誠,來修,來做,那麼你會很自然的用這樣的道,這樣的誠心,來對你的親人,對你的父母。


有的人很的朋友的愿,跟朋友非常要好,可是他一回到家裡,并不孝順他的父母,那麼他跟朋友的要好是合於道嗎?有的人表面上很孝順父母,但其實他的尊敬都不來自於他心裡面真正的誠意,只是想要博得名聲,或者是另有目的,那麼他對父母的孝順是真的嗎?有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十分的熱情,想到了就去做,可是他并不明白這一到底合不合於自性,那麼他去做這些事對嗎?


這段話就是,你無論做什麼都有個根本,未來修辦到的過程更是如此。



有個性的人就不能夠成道嗎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天地間的萬物,哪一種學科不是有道的成份在裡面呢?而那一種性格不也是從本性當中流露的呢?只要將性格,個性法會到格致,流露其本然,一樣都可以成佛,并不限定一定要外表謙謙君子,行動畢恭畢敬,才是成佛的要素。如果是這樣之的話,古來多少豪傑,禪師,有幾個不是瘋癲作樂;有幾個不是殺人如麻,但是為何都還能成佛。


今天大家竟然要修道了,就要了解一點,要依照你現在本有的性格加以調化,然後發揮極致。有句話說:高度肯定自己的價值,中肯評斷自己的優點,低調對待自己的聲譽。這就是聰明人了解與反省自己的做法。大家過去所看見的諸佛示現教育的一面,都有其不同的性質,多多少少都含括了在過去祂應身人間所示現的性格與作風。


你在人間是什麼樣子,即是死後,你還會是那個樣子;假如在人間你應該改的,尚未改得完全,改得正確,你在人間的執著,死了以後還是那個執著。今天的你,即使改了名字,去整了容,你還是你嘛,你已久是這樣的個性。即使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員,他能夠扮演各種角色,將戲中的任務表演的淋漓盡致,但是這是揣摩來的,而不是真正的他,卸下這些戲服,這些面具之後,他還是本來的他。


仙佛們的示現,有其啟發教育眾生的作用,而你現在的性情,有沒有啟發眾生的作用呢,或者只是給旁人做個警惕呢?


不要認為人只要兩腿一伸,氣息不在,你在世的習氣就完全都淨盡了。生是執著人,死是執著歸,這一世不改,下一世你還要繼續這樣的個性,這樣的性情,還要再面對相同的人事物,相同的課程,在繼續歷練,再繼續學習,是要早點把學分修完好,還是一世又一世相同著重複的課程呢?



會害怕讓人知道你是一個修道人嗎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修道越久,在道場中越活躍,與朋友距離越遠,與社會越脫節,往往會越不敢讓人知道你是修道人,這也是當今辦道人員所不足之處。我因為道而放下人間的一切,然而我缺不能完完全全做一個入世修行者;縱使道再好,天命再尊貴,我也會因為眾人質疑的眼光而不敢渡人。


即然你想做一個清口人才,往後這一生,都不能存有不敢承認我是修道人的心態。因為那個背後代表著  上帝的尊嚴,代表君子的格。若你畏怯了,便失去修道人應有的使命與道格。


若覺得說,自己是一個修道人,但怕人家知道我是一個修道人,那就表示自己明白自己的人格不夠。知道自己做得不好,才會怕人家知道你就是修道人,又是吃齋的。相信在本身心裡也知道,道是好的,修行是光榮的,可是你身上掛著一個修道人的名,卻沒有做到修道人的實,這時你就會懺愧得不敢承認。為什麼要讓自己做得這麼矛盾呢?



修道會覺得痛苦和壓力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其實,修道會覺得痛苦和壓力,往往來自操之過急的修行心態。在修道過程中,所求的最終結果是超生了死沒錯,但在過程上,不能因為想在每一方面兼顧圓滿,而失去了自我。相信你知道有得有失這句話,你想在什麼地方獲得,就一定會有某些地方失去。


凡業的壓力和聖事上的壓力,同樣都是壓力,但輕重之分只能有你自己去衡量,什麼時候得當,什麼時候不得當。你認為在你自己良心上過得去,你可以這麼做;若你認為你良心上過不去,那你就要慎重考慮。


因為環境,人事變遷,無論如何,做一個修道人,帶給周遭的,就一定要是善氣。只要心中有善,自然而然就流入善氣,這股善氣是你用再多精神也未必能收到的效果。從你自己內心用心去做,試試看。



寬恕是一種美德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寬恕是一門學問,是一種美德。真正的寬恕不帶有任何目的,不是因為要得到某種人事物,或遠離某種人事物而形成的寬恕,因為想要得到才去寬恕,因為需要某種平衡而去寬恕。真正的寬恕要像聖佛心,沒有利害關係,沒有人故意做錯什麼事,沒有人願意陷大家於不義,可是在某些氣象上,不自覺的促成遺憾。安撫心中的傷口,就是要學會平等觀,體諒別人就是體諒自己,懂得自己才會懂得別人。


不是為了成全誰,或者破壞誰而刻意做了某些事。在道場里互相關懷,互相打氣,就是你修道的強心劑;能夠反省,能夠精進,就是你修道的基石。不要繼續活在過去的陰暗,開誠佈功,互相學習,這是一種激勵。不是苦難,挫折都是種詛咒,有時它是一種福氣。因為苦難變成激勵的時候,它就是一種祝福;若你能夠設身處地,推己及人時,這便是一種寬恕。



奉獻的行為跟狂熱與冷漠有何不同?


白陽仙佛慈悲曰:


愛是一種奉獻的行為,跟狂熱與冷漠不同。奉獻是來自於本身了解真理;但了解真理,不一定會奉獻,有時候做的是狂熱的舉動。例如:我知道了,在內心里會產生一股衝動,想要說給別人聽,或者表現給別人知道,默默的會產生一種狂喜與熱誠。其實外邊上看起來好像很犧牲奉獻的動作,其實是狂熱的本質。


狂熱兩個字,一者狂喜,二者熱誠,他的熱誠來自於殺那之間的高興,而不是來自於本身真實的奉獻。狂熱的本身會有時間性,也就是這幾個月,或者這幾年,對道務都很衝刺,對自己修行都很用心;不過暫時性的過後,則會有莫名的感覺,想要自己清淨一下,自己想隱避一下,自己想暫時退出一下,但其實真正一個奉獻的人是持續的。


相关文章
本类更新
本类推荐
本类排行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