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卅八課程 聖道秘法】
第一回 進道方式 三皈五戒
夫古時之修道者,玄機妙法乃惟口口相傳,而無文字記載,故玄機不在千經萬典之中,所以古來之成道者,所流傳之經典,只能露頭隱尾,不敢順序指明,因致後來之人,難修證了死之訣,亦不知下手功夫,從何而起。
故 世尊大發慈悲,恐後代眾生,錯入邪路,難登道岸,乃留下經書數藏,以為修學者,可進道之路徑也。昔日,雪山苦行,忍修數年,至道成之後,在靈山會上傳法,只提一朵鮮花,在眼前搖動兩三回,此為古時點道之法。
弟子數百名中,只有迦葉尊者,智慧第一,能悟出玄關一竅,故發出微笑,外無一人,知此鮮花搖動之意也。莫怪古時之大道,玄機堅閉,不免輕漏,而明指者何,因教徒常犯皈戒,真修者少。
故釋佛渡人,說法多多益善,但玄機乃暗指,而不能輕漏,恐怕受天譴之故,致大道不能宏開,若古時之修道者,欲遇真明師,是難中加難,若無從前,或屢世,有積功德,兼能守清皈戒者,雖有遇道,亦難凝也。
觀看近來之佛子,雖用名目,皈依三寶,而常犯五戒,因無實心之故,真理亦難明,致此大道不成,永久沉淪在於六道之中,受輪迴之艱苦也。當時吾掌二期普渡,大道未宏開,渡回眾生有二億。
合初期普渡,共渡四億回天,尚餘九二億在塵世, 老母觀此,痛哭失聲,故不得已,再開三期普渡,收圓九二殘靈回天,特賜洪恩,宏開大道,洩盡玄機,設三期大科場,乃現世眾生之大福。
今遇此機緣,而再不修,後悔就來不及,反真亦無日,逢此佳期,希望萬劫不壞,長生不老,是最容易。所以希望諸善男信女,緊要進道勿遲,依照菩薩,所講所定之方式,而進表上疏,發誓願。
男守三綱五常,女遵三從四德,合佛門三皈五戒,誠心修持,後日成果自有望,切莫進道之初,則如猛火之熱,至年久月深,即如冰之冷也。
皈依真意
「皈」皈字,左邊是箇白字,右邊是箇反字。因為人,本來真性屬白,無被雜色污染,所以能良善,故性本善,而習相遠,致被私情私慾染蔽,所謂皈者,即教人反復良善,皈那白色之本性也。
須知天地生人,已經有六萬餘年,奈人被酒色財氣,名利情愛,一切假境私慾所迷惑,心暗不明,致不能返本還原,由此而人轉畜,畜轉人,在六道四生,輪迴不了,似那白布,染著黑色一樣。
所以若要脫去黑色,返還本來白色者,須能將私慾除清,以修煉玄關大道,了悟未生前,萬殊皈一本,而棄凡心,以存道心,修煉成功,方能返本還原,得見本來面目真性,此便是反白,皈字是也。
「依」依字,左邊是箇人字,右邊是箇衣字,乃說人身,離不得衣服之意,不但人離不得衣服,其身亦離不得人道,身若離道,則非人類,如同禽獸矣。故衣服珍寶,大道貴重,兩不相離,此便是依附倚靠,依字是也。
皈依佛:須明本性是佛寶,不是說有形有像之佛。先天元神,又曰陽神。人若守住元神,除去後天識神,又曰思慮之神,覺悟原來自性,日日無憂無慮,參禪靜坐,如如不動。作事問心無愧,正大光明,此可謂之佛性也。
若不守元神,做事則奸貪欺詐,心地黑暗,不明是非。事事怕人知,偷物怕人見,此者便是屬陰神,故此陰神下降,則墜入地獄。若能消除後天,陰邪之私心,而煉神還虛,以保本性明朗,自得陽神上昇,則免墜落地獄。
皈依法:須知自心是法寶,所謂法寶,並不是那畫符念咒,搬運吐納,一切有為之法,就是自身之先天元氣,世人若能養住元氣,化去後天,暴怒毛病脾氣,雖遇不如意之事,永不再發性。
能涵養自家,純然先天性情,則快活無限,樂在其中,非金錢所能買也。現出春風滿面,一團和氣,常存而不散,此謂真氣上昇也。為人若不善養元氣,遇事手動,便發立暴怒脾氣,由氣發而成毒素,致生咽膈等症。
如此之人,死後必到地獄,歷受刑罰之苦慘。所以世人,若能化去暴怒之氣,則變成和氣。由此真氣充溢,意無亂動,清靜莊嚴,修持正法,明決是非公私邪正之理,以煉氣化神,煉神合無,永脫苦海。
皈依僧:人身乃僧寶,僧者,受戒念佛圓頂之僧,乃自身之先天元精。世人若能保住元精,不被後天色情淫慾之擾亂,方免變成交感精,須能斷絕慾念,靜中固守此點真陽,不受走洩。為人若不食酒葷,能清淨齋戒。
身無亂動,免致耗散精血,此謂善保真種也。世人若不知善保元精,真陽耗盡,一旦無常,息斷命絕,陰陽五行之氣,化為三魂七魄,由此而轉墜四生,即胎生,卵生,濕生,化生之苦矣。
戒殺生:須學佛慈悲,體上天好生之德,須知人與畜生,都係天地化育,同是一箇性體,只有人身最貴,切勿為貪口腹,而殺害物命,若殺畜生,以飽口腹,豈不是傷天理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視萬物如一體。
常抱一箇仁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,更要思想,諸佛菩薩,大慈大悲,何等心腸,凡有靈性之物類,不忍害他之性命,不但不殺生靈。就是一舉步,亦怕踏死螞蟻,一舉手,亦不妄取,亦不亂折草木。
無半點凶暴之心,亦無一點狠毒之意,待物類尚且此樣慈悲,待人斷無殘忍之心思,永不致犯殺生之戒,此乃與儒家,成仁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,五行中之木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戒偷盜:須學佈施,不生貪求,絕不可因重財物,而失義理,須知天下財物,各有其主,不可昧了天理良心,而亂取不義之財物,致作出損人利己之事,故欲學聖賢者,要見利思義,常抱住一箇義字。
對於學道修行之人,須加重視,而要反恩,古時之帝王,如堯舜禹,都能把江山讓人,而再有看破紅塵之客,連財產家宅,都拋棄,何況那不明不白之財物,焉敢亂取,而污我之清操乎。
須知人身寶貴,未知從幾世修來,為妄貪他人財物,而損壞莫大之品行,若如此貪求之人,豈不可惜哉。故修道之人,不但不偷盜財物,若能戒到細微之處,就是男子,對於一草一木,女子對於一針一線,皆不敢妄取。
而借物件,定要經過主人之手,借錢財,該還就還,更要捨財培德,以功培果,可解歷劫之冤孽,而保守終身。不犯偷盜之戒,此乃與儒家,義字之意義相同。又合道家,五行中之金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戒淫慾:學佛正氣,清心寡慾,修道須先,斬絕情根色性,不為情愛相纏,心不起邪念,眼不看邪色,意不追邪情,須知淫為萬惡之原,世人若能改淫慾,對男女定無分別。視自身為舍利寶珠,即免染犯淫慾之險。
為人若不守身中至寶,而亂淫,以作傷風敗俗之事,豈不是失了父母面目,又誤去一世可貴人身,故欲學聖賢者,要男女有別,授受不親,亦不隨便接近。常抱一箇禮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。
大千世界男女,皆吾同胞兄弟姊妹,總是 無極老母皇胎兒女,靈山親骨肉,所以夫婦能相勸同修,方為合理。須知淫為萬惡之首,切要禁戒勿犯。看比我大年齡如姐,小我年歲如妹,則能戒淫慾,永免受此彌天罪過。
世人若能戒到細微之處,不但不邪淫,又眼耳鼻口身意亦能清淨,正己化人。守道如水清,守身如玉潔,端正行為,不犯淫慾之戒,此乃與儒家,禮字之意義相同。又合道家,五行中之火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戒妄言:要守誠實,不得妄談,若濫言亂語,必致惹罪招愆,在世與人講話,若不知檢點,顛倒是非,用口言害人,如此之人,豈不是敗了自己口德,故欲學聖賢者,口業要清淨,常講道德,須說仁義,常抱守一箇信字。
尤其是學修行之人,更要知有天地神明鑒察,日月星三光照臨,若說騙人,或唆弄人之話,一言一句,空中便有神祇,記錄在簿上,後來如何算賬。因此無論師長,善朋道伴,不可欺騙笑談。
宜誠實待人,感化他人,引行善道。言若無信,不但外人看輕,連自己師友都猜疑。故轉為人道,若能將口言注意勿亂說,以戒到細微之處。不但大端不至妄語,就是許人一件東西,皆要守信。
前說之話,今講之言,皆不可失信。雖然是實話,亦不要多言,因恐有做不能到之處,便成妄語。所以對此口言,須要謹慎,就不致犯妄語之戒。此乃與儒家,信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,五行中之土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戒酒肉:求定心生智,須知人之心性,本來良善,可以說無惡之真性,能參合天地之高厚,且人身之氣脈,亦合天地氣候,同其昇降,故曰小天地,學者,若不改酒,本性沉迷,智暗心昏。
所以飲酒食肉,定加添心性迷昧,身中五臟六腑污穢,濁氣上昇,何能學道守靜哉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清心寡慾,不使病根從口而入,明哲保身,常生一箇智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,便要思想。
古來之修真學道者,都是在深山古洞,渴時飲清泉,飢來食松柏葉,或青菜樹根之類,飢餓度苦過日,不食人間煙火,苦行多年,方成正果,永登天上,如若貪圖口腹,酒葷不改,五臟六腑污濁。
本性不清白,如何能得脫離塵垢,證西方淨土,上登九品蓮臺哉。人若能守戒勿犯,戒到細微之處,不但不飲酒,亦不食肉,日常飯食,亦不思好滋味,只望配蔬菜,不計較食物,淡泊為安。
以節儉樸素為便,倘能做出大功夫,自得脫劫飛昇,免再染凡境濁氣,都在不犯酒肉之戒,此乃與儒家,智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,五行中之水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若有皈依三寶之眾,須要更加謹慎注意。
切不可違犯五戒,而墜落六道輪迴。若自己脾氣魔病不改,亦不修煉大道,致此本性難明,如此之人,自己都不能自度,反要墜落,何能救度他人乎。故盼望世人,須遵皈守戒,方不負仙佛之苦心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