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36:聖道奧秘

第十一回 萬法覺證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128   评论:0

第十一回_萬法覺證


第十一回  萬法覺證


當明光顯現時,有者靈神雖能坦然面對,但絕大部份之靈魂大都恐懼,不敢去面對明光意境。那是因為靈魂本身脆弱,亦即在其生前靈識有自主時即已無法凝神;因而,一旦面對強烈光芒之明光意境時即生恐懼。


面對強烈光芒而不敢坦然面對,將無以證入光明境界,亦是屬於靈魂無法攝受導引(不論是佛光、神光俱無法攝受)。此乃靈魂之自主意識渙散,內無以與光靈契合,外無法抵禦物外假象之誘因,終致墜入黑暗地獄。


靈魂在人身死亡之後八個小時之間,其能力正是在脆弱之中。可是當他在逐漸復元之際(亦即四七之間),卻必須面對第三空間的大自然力量。所以在靈與人之存活過程中,必要入於合體之過程。


這才使得靈魂的自主能力,加強到他一旦脫離人體後,能夠保護自己。亦即與光明契合而證入,亦可抵禦物外假象的引力。


生前修持靈識的凝聚


各宗脈修子俱有適合的修持聚靈法門。在儒家有沉思。在佛家有禪坐。在道家有靜坐練氣等。在此名稱用詞上非常容易誤導眾生,以為修行必須「坐」。實則禪有坐禪、立禪、行禪,更有臥禪。


既然禪有坐、臥、行、立,則靜坐亦當如是,坐、臥、行、立俱皆如此,而沉思更可不必侷限坐在某一地而為之;是以故,聚靈亦可不必拘泥於形式。聚靈既無所拘束,則其關鍵只在是否有恆心,及其方法是否正確。先就此二大項詳細闡述之。


一、恆心


所謂恆心,就是固定而持恆不怠。恆心看似老生常談,但是卻有許多因素使人難以恆心。諸如情緒之不穩定:人生在世有許多與日常事物有密切關聯,而足以惑動個人的情緒好惡。


加上人類先天上惰性,因而容易因情緒而影響心志。另有因惶恐懼怕而影響心志,因為聚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有異常的現象產生,所以懼怕不明的情形下都會影響恆心的實踐。


因此把聚靈的過程現象明述,以釋修者之疑,而不致影響實踐恆心。方法之正確與否:其關鍵即在修者是否有用心去領悟它的行持過程。以上是為聚靈的體認,再將如何聚靈詳述於此:


二、聚靈


顧名思義,要把己身之靈識由分佈全身而達到聚集於一處(或一點)。一貫天道有明師一指,乃借此打開(點開)玄關竅,以利元神出入;但這一原則上之行為,並不代表每個經過明師一指的道子,元神都能自由出入。


其關鍵仍是在精修不怠。所以聚靈也是如此意義,由自身的恆心修持,使靈神由面而點,能夠發揮潛異能量,就是有成。修持的過程又是如何呢?所謂萬法歸一,在靈神的修持工夫唯有使之入靜而已。


嬰幼兒的成長主要不在於食物而是在睡眠,這就是個明證。靈神要茁壯有力也必須使其入靜,因為人之日常不論醒睡之間,因受七情六慾以及人世間諸般事物生態的影響,靈神無法安靜,更無法凝聚。


所以聚靈的第一步工夫,就是使意念之紛亂,減輕至最低限度。當然能夠入靜至「忘我」是最佳狀況,但並非每個人能夠如此順利,所以有賴恆心去行持。至於這種聚靈的最基本功夫,是否一定要有靜坐而行?


前述已言及,禪不止於坐,則靜亦如是。問題只在於各人如不由坐而行,是否能夠入靜?換言之,你若能不坐而靜,則形式不拘。昔日苦行者為何要盤坐禪定,此乃以有形軀體之崩緊而牽掣意志之紊念頗有收效。


因而衍演成一脈之禪定。今日修行者與昔日修道者背景環境有所不同,所以不必執意於如何修持,應該注意如何融入修行的境界,直到個人的修持能夠不受意念的困擾,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可以入靜,亦即進入忘我境界。


也有人不能進入忘我,但不受意念干擾的靈神會顯現出特別敏銳的現象。比如說:耳力聽聞清晰;眼前顯現明光心識;有時更可串連前世、未來世,亦即有神通現象,此都在正常現象。


最後一個步驟即是要恆心而加緊用功,因為靜而忘我即是靈神可不受假體束縛,而可融入天地精華的孕育,可綿綿生息。不過在這個階段也是最重要,因為靈神既可融入天地,亦即表示容易受到第三空間邪祟的侵擾。


一旦靈神不適可立即回神醒來,以免受到不當干擾,久之靈神自有警覺;而變成一體時即可神遊太虛,如道家之地行仙境界;更可因此使靈神結成元胎,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,而不用墜入九幽地獄了!


萬法根源


在此之前,本文側重於著述人之將死,以及其命終之際,那些可能遭遇之情況;以分析重於實述,並且多方舉例,其目的即是要讓眾生先明瞭,人之死亡乃是靈魂初始面對第三空間之處境,一如新生兒之誕生。


由此可以加強眾生體悟,雖然著述是以顛倒敘述之方式,但為強調如何始能不墜輪迴,因而有必要將一般眾生命終之後,在第三空間之處境,以及其與修道子所面對之際遇加以區別,俾資勸化眾生向道而修。


覺證


試舉目前諸宗脈道場之修持,大都在行持於宿世、前世等業因之中;換言之,亦即大都停留在行功了愿的進修過程。當然這種修持乃是循序漸進的正宗修道,只不過落於了脫過去因。


對未來果之修證所能得到的效益,卻必須千辛萬苦加倍行持。因為尚有過去業的討報,所以無法達到盡修盡得的境界。舉目環視目前各大教門道場所傳佈之道,有自倡言俱能達到究竟之境,直如宗教之春秋戰國。


實則各大教門以及道場確實有超脫之道,但是卻因修持者或心志不誠,意志不堅;或者認理不明等等後天因素,致使各家精髓未能發揮光大。試舉佛道而言,大支分流,宗脈紛歧。


各倡其說,演繹流傳,或有失誤,或成別支,以致教義不彰,反有淪為宗教聖務形成人為庶務之爭。昔日佛家精修之士以慧生定。乃以頓悟進入空靈妙境,產生無邊智慧,乃得以窺參天地造化而繹傳佈法,普度眾生。


道家以日月陰陽之理,得勘玄機,融入天地而生生不息;乃為玄妙而成天地人三才並立,而入於無生無滅之境界。但道傳不計年,直至今日,宗脈錯雜,雖然可得普化眾生之便利。


但空玄妙境之奧理,卻受日漸膚淺之表面文章所掩蓋。因而近世以來,修道子受此誤導,乃致多行冤枉路,繞了一圈還是未達究竟。也因此日積月累,重覆顯現過去業因,漸消漸種,因此無可避免永墜於輪迴之中。


所謂十世修來一世佛,亦即以行功了愿漸消過去業,而漸積未來果的現象。另一個對立之觀點,所謂十世劫磨一世消,即是以了除夙累的牽纏。上天亦因有鑑於此,乃有所謂末法清算。


亦即欲使修道子在迂迴之道程中,能夠不多繞冤枉路,使過去業顯現於精修道子中,了斷過去業,造就未來果。由以上理論可以印證出本身欲在道程中行持,不落入輪迴現象中,修道子必須「堅守心志」。


「堅守心志」亦乃凝神之具體作法。須知人之心志乃由自幼受教育環境,及至人文、文化之影響而有所建立其雛型,可從個人平素言行略窺一斑。因而對特定事務之立志,以迄貫徹,均可培養其心志之方向。


更因如此心志之凝定,其貫徹力量乃由毅力為後盾。故心志確守,則日積月累,亦即凝聚個人心靈力量,終此一生可達到凝神作用。換言之,亦即外用之言行達到內斂之習性,在此過程中點滴使成恆性,必可助益於凝神。


「覺證」一詞,即為智慧的體驗。「覺」在宗教領域中乃超乎世俗之紛擾,由日常事務而印證天地玄奧,達到體驗,進而可在玄微之中了悟生死情境。欲求了脫輪迴,在生之修持乃正本清源之上策,亦即積極之作法。


明悟死後所須面對之事理,則乃防杜之消極作法。因而勉勵眾生在世恆修,以達覺證,而可不墜輪迴。


六道輪迴


「輪迴」一詞出於佛家語。心地觀經曰:「有情眾生生六道,猶如車輪無始終。」所謂六道,即乃: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(以上為三善道),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(以上為三惡道)。


眾生自無始以來,輪迴之間,或時行善,或時行惡,故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,有如車輪無始終,故云輪迴。按行善如行上品十善業,則生天道。如行中品十善業,則生人道。如行下品十善業,則生阿修羅道。


如行上品十惡業,則生地獄道。如行中品十惡業,則生餓鬼道。如行下品十惡業,則生畜生道。依此而論,善業與惡業,此一業識即乃輪迴之動力,亦如事發前必有其動機;故眾生之輪迴即在善惡業識之中。


而業識依循輪迴之軌跡,深植於眾生靈性之中;故在人生過程中,積善行惡乃成累世業識啟動之藥引。所以要超脫輪迴,了斷生死,在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之下;在累世業識之深植,唯有消極去弭消它。


但未來之因業卻可以積極去隔絕它,亦即是廣結善緣,避免惡因;一則堵絕啟動累世業識,再則避免新造因果,則輪迴之動力可在己身戛然而止。正如車輪加裝剎車系統,可緊急剎車,避免墜入永無止境之輪迴。


輪迴,在佛家以因緣轉世為主論,而其宗支具體之表率則首推密宗之活佛轉世靈童。此一象徵,其意義即在因緣的串連,雖然時空之轉移,卻無昧靈根;由此印證在宿世業識中深植,可以在三世之間具體查察而知。


道家也有輪迴論,不過大抵植根於善惡皆有報之儒家思想,較少提及業識重於現實;以行善得福報,行惡得惡報,強調輪迴之福禍。但不論佛道輪迴之立論,其轉世之說卻深見於佛道教義之間。


是以故,眾生亦深受輪迴果報之影響。人生過程的諸般景況,牽連於累世之間因緣;亦即在累世轉生中輪迴乃是一股大自然浩瀚力量,以有限而渺小之人力,可以斷言無法抗衡此一股無邊之自然力。


唯有憑藉有限之人力(即假體)修行,契合妙法(即修真),由此借假修真才能產生抗力,或者去平衡輪迴之大自然力,亦即可由此擺脫輪迴之動力。當然這是一個理論,消除輪迴動力有分等級,亦即是不受輪迴程度。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